中国人的“竞底”情结

发布时间:2014-11-06  |  点击率:

  技师在退休时反复告诫自己的小徒弟:无论在何时,你都要少说话,多做事。凡是靠劳动吃饭的人,都得有一手过硬的本领。小徒弟听了连连点头。

  10年后,小徒弟早已不再是徒弟了,他也成了技师。他找到师傅,苦着脸说:“师傅,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,不管做什么事,从不多说一句话。只知道埋头苦干,不但为工厂干了许多实事,也学得了一身好本领。可是,令我不明白的是,那些比我技术差的,比我资历浅的都升职了加薪了。”

  师傅说:“你确信你在工厂的位置已经无人代替了吗?”他点了点头:“是的。”师傅说:“是的,不管你以什么理由都行,你一定得请几天假。因为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,那么就没人会注意到它,只有熄上一次,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……”

  他明白了师傅的意思,请了几天假。没想到,上班时,厂长找到他,说要让他当全厂的总技师,还要给他加薪。原来,在他请假的那几天,厂长发现厂里是离不开他的,因为平时很多故障都是他去处理的。别人根本不会处理。

  他很高兴,也暗暗在心里佩服师傅的高明。薪水提高了,他的日子也好过了。买车买房,娶妻生子。只要经济发生了危机,他便要请上一两天假。每次请假后,厂长都会给他加薪。

  究竟请了多少次假,他不记得了。就在他最后一次请假后准备去上班时,他被门卫拦在了门外。他去找厂长。厂长说:“明天,你不用来上班了!”

  被炒了鱿鱼的他苦恼地去找师傅:“师傅,我都是按您说的去做的啊。”

  师傅说:“那天,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,你就迫不及待地去请了假。要知道,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,确实没人会注意到它,只有熄灭一次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,可是如果它总是熄灭。那么就会有被取代的危险。谁会需要一盏时亮时熄的灯呢?”

  一盏灯

  又过了一阵子,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,就渐渐开起了超市,建起了住宅、教室、学校,西边慢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,房地产业开始增值。而在东边,更多中国人来开修车店,价格战变得白热化,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其他同行。为了控制成本,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,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,偷工减料。于是,高水平的技师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,不在乎价格而在乎质量的客人也不来了。慢慢地,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:高价车、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,尽管那边修车的平均价格是城东的3倍;而二手车、廉价车都到城东,尽管他们的服务令人不满意,但毕竟收费低廉。于是,犹太人的修车店,盆满钵满;而城东的中国人,虽然很辛劳,却仅混了个温饱。

  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,下定决心,决心贷一笔款,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。他假装顾客,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,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,买断了几项专利,修车的效率提高了5倍,质量提高了3倍。而此时,城西因为成了商业旺区,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%。中国人发现,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,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,恐怕只有死路一条。

  最先在城东开店的中国人,把自己的失败,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,都要把前面的螃蟹拉下来,结果,谁也逃不出困境。螃蟹文化,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,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,才肯罢休。当然,华人在海外由于受市场环境、旅居国政策以及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制约,可投资发展的产业相对狭小,造成这种恶性竞争,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还有情可原。不过,常言道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在市场的大浪中,单一的生存方式是很脆弱的,跟在别人的成功后面竞底,只能使你的企业一步步陷入沼泽。这里就有一例:报载,在10年前,一位移民意大利的北京人辗转来到意大利华人最多的城市普拉托,开起了意大利华人社会的第一家电脑公司,随后又在意大利各地陆续开启了多家网吧,公司生意一度进入鼎盛时期。5年前,就在华人社会网吧业遍地开花、很多华人开始跻身网吧业淘金的时候,北京人将电脑生意和网吧易手改作他行。又过了短短5年的时间,如今,在意大利的华人社会500家网吧基本上已关门大吉,网吧业消声灭迹。———但从北京人的及早改行看来,要说中国人都有着“竞底”情结,也许又言过其实了。

  所谓“竞底”,又叫“竞次”,即“打到底线的竞争”。竞底的本质,就是打到底线。要说市场经济,竞争在所难免,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,有竞争才会更有前进的动力。但是,竞争又分为两种:竞优和竞底(竞次),竞底往往使少数人获得短期繁荣,

  而竞优手段则能长期成功。中国投资者每每喜欢相互跟风,当一个产业产生了诱惑后,大家都一拥而上,全然不顾市场的需求空间.以至于造成无序竞争、单一产业的急剧扩张,随之而来的便是竞底的局面。竞底是一种向下的适应,它考验人对生理、心理极限的忍受能力———哪里的人能接受更低的薪酬水平,更恶劣的劳动条件。也因此,竞底有极严厉的底线限制,一旦击穿底线,必定会引起灾难式的危机。竞底之在现实中发生,其实远非海外华人社会是如此。现如今遍布中国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,其竞相压低本地资产价格以吸引投资者的举动,不就是一种竞底吗!有识之士已指出,种种严重的污染事件背后,不少都有竞底型招商的影子。然而危害更烈的是,在政府的竞底性招商的强大压力下,当地内部市场生成机制受到压抑,奄奄一息。

法律声明 | 意见建议 | 廉洁举报 | 联系我们 | 企业邮局 | 技术支持:红杉软件
友情链接: 国家能源局 |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| 中国能源网 | 能源经济网 | 能源观察网 | 中国天然气工业网
燃气网 | 中国燃气网 | 国际燃气网 | 国际新能源网 | 人民网 | 中新网 | 新华网